学科科研

首页/科 研/学科科研

百位名师谈教育|鲁美附中王柞跞:用心爱学生、爱教育
2022-10-2127587

01名师履历

王柞跞,2009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职鲁迅美术学院附属中学班主任兼专业课教师,至今已工作13年。

曾在2010——2011年度被评为优秀班主任。五次被评为优秀教师。2021年被评为中级教师。任职期间历届亲自教过的学生多人考上央美,鲁美,国美等重点院校。2021年任教的同学侯雨慈取得辽宁省专业课联考第一名优异成绩。
02对话名师

请谈一谈作为一名优秀教师的感悟

王柞跞老师:作为一名优秀教师,首先就要有良好的师德修养,做到心中有爱。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本人就是在鲁美附中毕业的,对学生的想法和追求有着切身的体会,老师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力。

师德修养的核心就体现在一个“爱”字上,一个教师不在于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多少年书,是否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和朋友用心对待。

其次,要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意识。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献身教育,甘为人梯.这是教师忠于党和人民教育事业高尚道德境界的具体体现。教师的工作是繁杂的,作为班主任兼任专业课老师我的工作不仅仅是工作上的八小时.而是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到事无巨细的工作中既要了解学生的爱好,个性,又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进度,各项督查工作做好记录,这样才能对得起学生对得起这份工作。

此外,还要做到勤于学习,充实自我有创新精神。作为一个教师,一个知识面不深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的感召.孩子年龄越小,他们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他就越把教师当成是百科全书.当老师要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要有科学的创新精神。

授课内容之中,既要灌输准确地绘画基本知识,更要让学生了解目前国际国内最新的美术动态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美术格局和大师情怀,错若花开,成长自来。

最后,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为学生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学生感觉到绘画的乐趣和美好,平稳度过青春期,用最好的学习状态迎接未来的挑战!
东北新闻网:如何协调工作与家庭的关系?

如何协调工作与家庭的关系,我是这样看待这个问题的有时候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个选择真的很难,我既然选择了班主任这项工作,就必须为学生负责,全身心投入这是最基本的职业素质。但我又是丈夫和儿子,这份责任我也义不容辞地责任和义务。首先就是做好妻子和母亲的工作,让他们理解我工作的艰辛和不易,抽碎片时间,多问候家人。每逢佳节和家人的生日,多制造一些小惊喜,只要回家就多做家务,减少不必要的应酬。虽然和她们在一起时间很短,但让他们能感受到我的付出和温暖。和家人齐心合力精神上共频是平衡工作和家庭的重要因素。

教师工作非常辛苦,您如何保持教书育人的初心?

王柞跞老师:老师的工作的确很辛苦,特别是中学的班主任,面对一群青春期的少年,事无巨细千头万序责任重大,但我是教师,而且是家族中第四代教师,这也是一种传承,那就是灵魂深处有净土,思想背后有初心,坚守良心和道义,我希望在我这一代有所创新,我的生活在课堂,我的生命在学生。虽然那间教室里守巢的是自己,可它却放飞了希望,虽然那支粉笔洒下了泪滴,可它却画出了彩虹,这个历史悠久,文化气息浓厚,教学环境优秀的学校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幸福!苦和累都会化作希望和动力!这就是我的初心!

03学生评价

王老师是我们专业课教师及2班班主任,不仅认真负责,有很强的敬业精神,还和蔼可亲,幽默风趣,专业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讲课有特色,专业能力很强,能快速抓住学生问题所在,很受学生欢迎,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能够详尽的解答,态度和蔼,十分有耐心,深得学生好评。他经常关心学生学习状况,在生活和做人方面也给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 王柞砾老师在工作和生活中都是一位十分称职的老师,我们为拥有这样的老师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学生王肖彤评语

一间艺术满溢的教室,一颗无私奉献的心,一个平凡的称谓,一生不平凡的使命——这就是我们专业课的王老师。韩愈曾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当今所云的四有老师,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王老师正是如此,他会关心我们的学习成绩,会关心我们的身体状况,会关心我们的生活是否有不适……未来很远,像浩瀚星空下的迷雾,混沌迷茫;未来又很近,但是,正是因为有一群像您这样的人教会我们对于生活的积极态度,才能让我们毫无顾虑地向未来出发!

                                                                                                                                   ——学生邓若曦